欧易数字货币交易所 更快、更好、更强

当前位置:首页资讯详情

IOSG:从“胖协议”到“胖应用”,解读2025年的Appchain叙事

2025-08-12
127

作者|Jiawei@IOSG

三年前,我们写过一篇Appchain的文章,起因是dYdX宣布将其去中心化衍生品协议从StarkExL2迁移到Cosmos链上,将其v4版本作为基于CosmosSDK和Tendermint共识的独立区块链推出。

在2022年,Appchain可能是相对边缘的技术选项。步入2025年,随着越来越多Appchain,特别是Unichain和HyperEVM的推出,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变化,并且形成了围绕Appchain所展开的趋势。本文将从此出发,讨论我们的AppchainThesis。

Uniswap和Hyperliquid的选择

▲Source:Unichain

关于Unichain的构想出现得很早,Nascent创始人DanElitzer在2022年就发表了TheInevitabilityofUNIchain,提出Uniswap的体量、品牌、流动性结构以及对性能和价值捕获的需求,指向其推出Unichain的必然性。从那时起就一直有关于Unichain的讨论。

Unichain在今天2月正式推出,已经有超过100个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提供商在Unichain上构建。目前TVL约为10亿美金,排在众多L2的前五。未来还将推出200ms区块时间的Flashblocks和Unichain验证网络。

▲Source:DeFiLlama

而作为perp的Hyperliquid显然从day1就有Appchain和深度定制化的需求。在核心产品之外,Hyperliquid还推出了HyperEVM,与HyperCore一样,由HyperBFT共识机制保护。

换句话说,在其本身强大的perp产品之外,Hyperliquid还在探索构建生态的可能性。目前HyperEVM生态已经有超过20亿美金的TVL,生态项目开始涌现。

从Unichain和HyperEVM的发展,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点:

L1/L2竞争格局开始分化。Unichain和HyperEVM生态TVL加起来超过30亿美元。这些资产在过去本应沉淀在以太坊、Arbitrum等通用型L1/L2上。顶级应用自立门户直接导致了这些平台的TVL、交易量、交易费用和MEV等核心价值来源的流失。

过去,L1/L2与Uniswap、Hyperliquid这类应用是共生关系,应用为平台带来活跃度和用户,平台为应用提供安全和基础设施。现在,Unichain和HyperEVM自己成为了平台层,与其他L1/L2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。它们不仅争夺用户和流动性,也开始争夺开发者,邀请其他项目在自己的链上构建,这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竞争格局。

Unichain和HyperEVM的扩张路径与现在的L1/L2截然不同。后者往往是先建基础设施,再用激励吸引开发者。而Unichain和HyperEVM的模型是“产品优先”——它们首先拥有一个经过市场验证、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的核心产品,随后围绕这个产品来构建生态和网络效应。

这种路径的效率和持续性更高。它们不需要通过高额的开发者激励“购买”生态,而是通过核心产品的网络效应和技术优势“吸引”生态。开发者之所以选择在HyperEVM上构建,是因为那里有高频交易用户和真实的需求场景,而不是因为虚无缥缈的激励承诺。显然这是一种更为有机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。

过去三年什么改变了?

▲Source:zeeve

首先是技术栈的成熟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完善。三年前,构建Appchain需要团队掌握区块链的全栈技术,而随着OPStack、ArbitrumOrbit、AltLayer等RaaS服务的发展与成熟,从执行、数据可用性到结算和互操作,开发者可以像选用云服务一样,将各个模块化按需组合,极大降低了构建Appchain的工程复杂度和前期资本投入。运营模式从自建基础设施转变为购买服务,为应用层创新提供了灵活性和可行性。

其次是品牌和用户心智。我们都知道注意力是稀缺资源。用户往往忠于应用的品牌,而非底层技术设施:用户使用Uniswap是因为其产品体验,而不是因为它运行在以太坊上。而随着多链钱包的广泛采用以及UX的进一步改善,用户在使用不同链的时候近乎是无感知的——他们的接触点往往首先是钱包和应用。而当应用构建自己的链,用户的资产、身份和使用习惯都沉淀在应用生态内,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。

▲Source:TokenTerminal

最重要的是应用对经济主权的追求在慢慢凸显。在传统的L1/L2架构中,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流动呈现明显的"自顶向下"趋势:

应用层创造价值(Uniswap的交易、Aave的借贷)用户为使用应用支付费用(applicationfees+gasfee),这些费用的一部分给协议,一部分给LP或其他参与者其中的gas费用100%流向L1验证者或L2排序器MEV被搜索者、构建者和验证者按不同比例瓜分最终L1的代币通过质押捕获除appfee外的其他价值

在这个链条中,创造最多价值的应用层反而捕获最少。

根据TokenTerminal统计,在Uniswap64亿美元的总价值创造中(包括LP收益、gas费等等),协议/开发者、股权投资者和代币持有者所获得的分配还不到1%。而自推出起,Uniswap为以太坊创造了27亿美金的gas收入,这大概是以太坊收取的结算费用的20%。

而如果应用有自己的链,会怎么样呢?

它们可以将gas费收归己有,用自己的代币作为gastoken;并且把MEV内部化,通过控制排序器来最小化恶意MEV,将良性MEV返还给用户;或是定制费用模型,实现更复杂的费用结构等等。

这样看来,寻求价值的内化成为应用的理想选择。当应用的议价权足够大,自然会要求更多的经济利益。因此优质应用对底层链是弱依附关系,而底层链对优质应用是强依附关系。

小结

▲Source:Dune@reallario上图粗略对比了2020年至今协议(红色)和应用(绿色)的收入。我们显然可以看到应用捕获的价值在逐渐上升,并在今年达到约80%的水平。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推翻了JoelMonegro著名的关于“胖协议瘦应用”的理论。

我们正在见证“胖协议”理论向“胖应用”理论的范式转移。回顾过去加密领域对项目的定价逻辑,主要是以“技术攻关”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推动为核心的。未来则会逐步转向以品牌、流量与价值捕获能力为锚点的定价方法。如果应用可以轻松地基于模块化服务构建自己的链,L1传统的"收租"模式就会受到挑战。就像SaaS的兴起降低了传统软件巨头的议价能力,模块化基础设施的成熟也在削弱L1的垄断地位。

未来头部应用的市值无疑会超过多数L1,L1的估值逻辑将从以往的“捕获生态总价值”转变为一个稳定、安全的去中心化“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”,其估值逻辑将更接近于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公共产品,而非能够捕获大部分生态价值的“垄断性”巨头。其估值泡沫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。L1也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。

关于Appchain,我们的观点是:由于具备品牌、用户心智与高度定制化的链上能力,Appchain可以更好地沉淀长期用户价值。在“胖应用”时代下,这些应用不仅可以捕获自己创造的直接价值,还能围绕应用自身构建区块链,进一步将其外化并捕获基础设施的价值——它们既是产品,又是平台;既服务终端用户,又服务其他开发者。除了经济主权外,顶级的应用还将寻求其他主权:协议升级的决定权、交易排序和审查抵抗和用户数据的所有权等等。当然,本文主要在已经推出Appchain的Uniswap和Hyperliquid等顶级应用的语境下探讨。Appchain的发展仍在早期阶段(Uniswap的TVL在以太坊上占比仍然有71.4%)。而对类似Aave等涉及到包装资产和抵押品、高度依赖一条链上的可组合性的协议,也不太适合Appchain。相对来说,对外部需求只有预言机的perp就更适合Appchain。并且,Appchain对于中腰部的应用来说并非是最佳选择,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。

免责声明: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,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,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。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