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易数字货币交易所 更快、更好、更强

当前位置:首页资讯详情

链上交易的重构战争:底层在变,谁在卷真问题?

2025-05-19
129

撰文:0xResearcher

从链上集成变成链上重写,DeFi又开始折腾底层了。

2021年的DeFiSummer,大家在发币、挖矿、微创新;2023年的DeFi,又开始重构了。但这次不是模块整合、不是玩法创新,而是从底层一层层「反向」卷起。

你会发现越来越多项目,不是去build上一代的轮子,而是质疑:

「这个轮子是不是设计错了?」

于是链上交易这件事,开始出现两条路线:

要么全自己来,链我也造、撮合我也写、钱包交互我也包了

要么只写最底层组件,什么都模块化,让别人来组合成系统
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正在发生的底层重构战。不是盘项目,而是看看这些项目在解决什么问题,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个趋势。

问题一:链上交易为什么还做不好?

链上交易,从AMM(Uniswap)开始革命,一度击穿了做市门槛,但也把效率打碎了。

你想深度,就没有效率;你想效率,撮合就得回中心化。

这几年,链上交易想从AMM升级为「链上CEX」,结果不是做L2(gas便宜但没人用),就是做链(做了链但没人接),最终大家发现问题根本不是TPS,而是:

撮合和清结算没解耦

流动性被链之间、DEX之间分裂

跨链交易体验极差,钱包交互繁琐

所以,现在的方向不是「更好的DEX」,而是直接重做交易系统底座。

Hyperliquid:链上交易系统,也许根本就不该分层

Hyperliquid的做法是:不要分L1/L2,不要分撮合/结算,干脆做一个原生高性能链,把撮合和交易模块直接写进链逻辑里。

好处是:

撮合链上处理、交易可验证

无需依赖Sequencer,也没有外部清算节点

所有资产、流动性都聚合在一个统一账户体系中

简单讲就是:

「不是链上挂个DEX,而是链就是交易所。」

这种思路有点像你在看Solana,但不搞VM,直接原生为交易定制。代价是高度耦合,扩展性差,但体验是真的丝滑。

而Orderly更像是多链形态的Hyperliquid,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——不是一条链独大,而是用模块化和多链布局,让更多链和项目都能用上「原生交易所」级别的性能和流动性。

Ethena:合成资产,不用做稳定币也能造链上美元储蓄账户

Ethena解决的不是交易问题,而是稳定币+链上利率的问题。

USDe本质上不是一个稳定币,而是用ETH/BTC等现货+永续对冲空头的方式做一个delta-neutral的组合:

保值性靠对冲

收益靠资金费率和套利空间

定价通过一套激励机制控制mint/redeem流动性

这套逻辑并不新,但Ethena用极强的运营设计,把它打包成了:

「链上的美元储蓄账户」+「稳定收益入口」

关键在于,它不依赖中心化储备,不靠债券,而是链上资产组合+永续合约,做出了一个链上Cash&Carry策略的消费级产品。而且全民做DEX,创造更多收益、更多可能性。

简而言之,Orderly是「让普通人拥有稳定币生态和去中心交易所的DIY工具箱」。

Orderly:不是做产品,而是写「链上交易的标准件」

Orderly选了一条第三种路:模块化的交易基础设施。

它不像Hyperliquid一样全链自研,也不像Ethena那样把金融策略做成产品,而是将链上交易系统拆解为多个可组合的「标准零件」,提供给项目方自由拼装。其核心理念是:构建可复用、可验证、可聚合的交易组件,服务于整个多链DeFi生态。

Orderly的关键设计包括:

中心化撮合+链上结算:在链下保障性能,在链上实现透明性与可验证性;

多链流动性聚合:Base、Arbitrum、Optimism、Solana等主流链可无缝接入,实现统一账户体系与跨链资产流通;

交易引擎模块化:撮合、清结算、风控、流动性分发等核心能力可独立部署与自由组合;

跨项目共用订单簿:不是每个项目都单独构建流动性池,而是实现系统级订单簿共享,从底层打通流动性孤岛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Orderly是目前极少数能原生整合Solana的高性能交易系统之一。Solana以极致性能著称,但其架构与EVM并不兼容,许多多链DeFi项目难以将其有效纳入。Orderly通过统一账户结构和模块抽象,在Solana上复现了「类中心化交易所」的交易体验——这不仅填补了多链交易系统在高性能链上的空白,也为整个Solana生态引入了共享流动性与模块化交易基础设施的新范式。

换句话说,Orderly把Solana的性能转化为「多链系统的一部分」,而不是「一个孤岛链的特殊能力」。

Orderly不做终端产品,而是服务于perp项目、做市vault、稳定币协议等构建者,提供标准化交易骨架。

就像Stripe为Web2提供支付基础设施,Orderly想做的是链上的「交易服务标准件」,让开发者不必重复造轮子,也能拥有专业交易所级别的性能与模块。

在Solana生态中,Orderly已与Raydium深度整合,通过统一订单簿聚合了包括SOL、USDC、USDT等核心资产的现货与永续交易流动性,实现了近乎零滑点的交易体验,真正把「中心化般顺畅」带入链上世界。

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集成,更是模块化交易系统理念的成功落地。通过深度对接Raydium,其统一订单簿承载了现货与永续的双重流动性,不仅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与滑点,更为Solana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流动性聚合。这种模式正逐步成为高性能链构建多链交易基础设施的范本,也让构建者第一次能在Solana上享受到媲美CEX的交易体验。

那OmniVault是啥?只是一个切面产品

既然你做基础设施,那散户怎么参与?Orderly给了一个侧门入口:OmniVault。

本质上是:

用户存USDC

Kronos等做市商用来交易

收益归还LP用户

所有资金调配、策略执行全链可见

Orderly收的交易手续费中,40%会奖励VaultLP,60%给质押者

不是挖矿,不靠token激励,是用真实交易利润反馈流动性参与者。

这和早期DeFi的「靠补贴拉流动性」逻辑完全不同,更像传统金融中的HFT策略基金——只是变成了链上版本,门槛更低。

DeFi不是越来越简单,而是越来越「系统工程化」

现在的DeFi,远不是2020年那种「改改合约、挖挖矿」的局了。

要不你就像Hyperliquid那样全链自研,做极限性能;

要不你就像Ethena,把链上工具组合成「真实金融场景」;

再要不,就像Orderly,构建标准件,让别人快速组装产品。

这三种思路没有谁对谁错,而是各自在补DeFi的「工程结构短板」。

未来的爆款不一定自己造链,也不一定自己发币,但它一定会从这些结构里借力。

如果你还在关心「哪个币能涨」,那可能已经错过了这一轮最深层的叙事。

这轮的主角,不是币,而是结构本身。

免责声明: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,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,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。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。